道德经1-31章朝夕得闲读后感
网站:www.51jkgl.com 来源:朝夕得闲
道德经1-31章 朝夕得闲读后感
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
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 常无,经常停下来反观,反思,反省:回到原点,尚未出发的原点,看看那时的初心,那时的愿景是什么?那时有什么?那时最珍惜的是什么?最希望的是什么? 常有,经常审视一下当下,看看我们走到哪里了?这是我们想要的吗?是否跑偏了?是否聚焦了?是否发飘了?是否傲慢了?有无之间,自己是否成长了? 变化是微妙的吗? 当下能有掌控感、有边界感吗? 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从无到有难,从有到无易,不常观有无,可能就要不妙了。
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
“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。 管理者如何无为?搭体系建系统。 优秀的管理者致力于搭建一个理想的系统,从而可以实现自运转; 他们更重视管理体系哪里出现了问题,而不是强调员工的问题,苛责于人。
道德经第三章读后感
如何确立公司内部的竞争机制? 如何保持团队的活力而又不失和谐? 单纯地强调人们应该如何做是徒劳的,关键是公司的导向和机制。 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很有见地: “员工创客化,部门公司化,公司平台化,平台生态化。”后面还可以加上“生态数字化”。 为了有效地避免内耗,降低内部竞争的,应该多给人们足够的施展空间,引导人们务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。
道德经第四章读后感
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 对事可有锐气,对人不可尖锐; 对事纠结当下贪欲,对人纠结放下小我; 光芒不要刺眼,可以温暖; 即使对方有不如自己的地方,任然能够谦虚低调,与人为善。
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
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简洁胜过复杂。 化繁为简,突出重点; 不做说服,只做筛选。
道德经第六章读后感
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 凡是需要坚持的都很难持续。 德鲁克说:“管理好的工厂,总是单调乏味,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。” 不急不躁,不愠不火,静水流深,光而不耀。 这才是管理之道。 道德经
第七章读后感
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 如果一个人能够“后其身”和“外其身”,那么他在群体里可以提高其影响力,成为意见领袖;如果能够拥有权力,则会提高领导力。
道德经第八章读后感
上善若水,不与人争。 无论是红海竞争还是蓝海竞争,都是同一个维度的竞争。 只有提高维度,超越竞争,才能实现“不争而生,不战而胜”。
道德经第九章读后感
除非是创始人或者大股东,否则不宜长期身居高位。 身后有余忘缩手,眼前无路想回头。 适可而止,尚有可能全身而退。贪恋权位和利益,最后不能脱身,反而不美。
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 人可以被领导,但是不能被主宰;物可以被创造但是不能被占有。 创造不是为了自己占有,有所作为但不成为依仗,领导但不主宰。 拥有不占有,无为无不为。大道至简,玄德不玄。
道德经第十一章读后感
关注团队里的每一个人,尤其是你平时忽略的人,认为没起多大作用的人。 你认为有用的人,会逐渐在你身边形成一个保护层,同时也是绝缘层,从而限制了你的思想和行为。 在公司里建立定期的“一竿子捅到底”的沟通机制,才会让那些平时若有若无的人发挥作用,实现价值。
道德经朝夕得闲读后感-51jkgl.com
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
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 有一种做事的方式是做给别人看的,有一种做事的方式是做给自己的。 有一种企业文化是做礼服,让人看起来美丽;有一种企业文化是做内衣,让自己健康舒服。 有一种马是动物园表演的马,有一种马是田地里拉犁的马。 你选择哪个,公司里就会充满什么。
道德经第十三章读后感
心小事就大,停留在宠辱若惊的层面上,很容易被一件事就耽误了美好规划或者大好前程。 听多数人意见,和少数人商量,最后自己做好决策。 听惯了吹捧容易被捧杀,听多了否定容易被扼杀。 一个人要活出自己,还是要保持宁静,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:我到底想要什么?
道德经第十四章读后感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,失败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。 多读点历史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;同时读点客观的企业兴衰史,作为对自己的警醒参照。
道德经第十五章读后感
这章写的是老子对优秀的基层管理者的描述。与人们常常希望的英明神武、英俊潇洒、杀伐果断和光彩照人的形象恰恰相反。其实有道的人是不容易被看出来的,他们善于“和光同尘”,“隐于市野”。 领导者应该清楚自己的注意力被什么人什么事吸引了,反而会忽略了那些谦逊低调,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团队成员。
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
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 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顺势而为,才是王道。回到常识,回归常理。物性有变,人性不变。即使是创新,也是在把握住根本性的内容的前提下,对确定性的事情不断改善,从而产生更大优势,进行持续经营。
道德经第十七章读后感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人每做一件事,不是在增加自己的信用,就是在削弱自己的信用。 领导者需要有“立信”的意识,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。然后不断地维护自己的信用,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威信。
道德经第十八章读后感
永远不要全盘否定团队。凡事都有两面性,人也一样。在最危急关头,不能一味地向外求,而是要向内看。看看自己有哪些被忽视的资源,尤其是被忽视的人。放下浮躁的心,启用现有团队,务实地做好当下。 道德经第十九章读后感 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 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 当领导者追求浮夸的时候,公司里会形成浮夸风;当领导者追求实际的时候,公司员工也会踏踏实实。
朝夕得闲读后感-51jkgl.com
道德经第二十章读后感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 当团队里有不同的声音的时候,一定是有人看到了或者想到了不同的东西,这里正是自己或者对方的盲区。领导者要能够区分开质疑事情和质疑自己,才能重视对方的质疑,团结一致,从而一起解决问题。
道德经朝夕得闲读后感-51jkgl.com
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读后感
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 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容:使命是什么?愿景是什么?价值观是什么?公司今年的目标是什么?本月的目标是什么?完成了多少?这些管理层谙熟于心了吗?基层员工都能够掌握吗? 只有将企业文化具体化、可视化、数字化,才能发挥其作用。 所以学习不是休闲式的空谈,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落地,这才是管理之道。
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读后感
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 懂得了迂回曲折的道理,才能理性地实现自己的/团队的/公司的目标。 营建共识所花费的时间,是决策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;没有共识的团队,不会有高效的决策执行。
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读后感
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 凡是喜欢轰轰烈烈、热热闹闹的领导者都应该读一下此章。 只有昙花一现的多彩绚烂,只有持续不断的从容平淡。 达到一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认识规律,把握时机:在低谷时不失勇气,在上升时顺势而为。
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读后感
古往今来无数案例已经表明,领导者触线必败的四大红线:自见、自是、自伐、自矜。如同孔子所列的戒四毋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虽然名为四条,实则混成一团,难以测度。有这样行为的领导者在重大问题上会固执己见一意孤行,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身为高位者,不可不自察、自觉、自省、自律啊!
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读后感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 厚德载物为地,自强不息为天。 当你开始做事了,就会发现自己能力不足,能量不足,资源不足,资金不足等等问题。所以一方面需要勤于积累,厚积薄发;其次想大做小,集中资源资金,从小做起。 富贵险中求,也在险中丢。经营可以适度冒险,但是所造成的后果,一定在公司的可承担范围之内。需要避免孤注一掷,赌一把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败涂地。
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读后感
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 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 领导者如果表现出轻浮焦躁的情绪,团队就会加剧负面情绪,人心浮动,甚至谣言四起……领导者是企业的定海神针,更要稳重稳健,不急不躁。越是在紧要关头,越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。镇定自若的领导者才能带领管理层发挥智慧,处理好危机事件。
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读后感
经营的高手不会强调客观的环境, 管理的高手不会强调员工的素质。 不墨迹不纠结,不矫情不造作。 好也经营,不好也有商机。求有不得,反求诸己,向内求总有提高的可能,向外求总有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。
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读后感
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白,守其黑;知其荣,守其辱。 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系统思考,要知道事物都有两面性。当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时候,就会“自见、自是、自伐、自矜”,逐渐膨胀不知所以。然而负面的东西也会如影随形,伺机发作。一知半解的人,会认为是遇到了意外。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意外,它本来就存在,只是在你的认知之外。
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读后感
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 不为已甚,凡事适可而止,过犹不及; 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在奢侈里不可能长久,不如及早见素抱朴; 所谓的舒适区都是暂时的,事物总是在变化,“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”,与其要满足私心想要长期占有,不如以终为始洒脱放手。
道德经第三十章读后感
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 牢记你的目的:你要的结果,不是一时的结果。勉强的或者强制的措施达成的结果都不会持续,因此过程管理很重要。 无论怎样的好创意,都需要组织的支持和协同,领导者必须要具备战略执行能力,也就是达成组织共识、形成组织同频的能力。这方面工作看起来不如销售和营销那样容易激动人心,可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为关键,只有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有效结合,才能取得优秀的可持续的结果。
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读后感
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 具有高维智慧的经营者不以打败竞争者为目的,而是要超越竞争,实现超越自我。 你可以重视竞争者,但是如果把竞争者视为对手,把注意力都放在与对手竞争上,那么就无法摆脱竞争。结果往往是与所谓的对手同时陷入互相消耗的泥沼,错失更多的机会。 超越竞争,首先要学会打破行业边界……
返回